目录
1 证明任何事情的方法——p 值操控
2 少数战胜多数的情况
3 不要用消费代替你本该付出的东西
4 多思考问题,少推崇主义
5 脱贫为什么困难:福利陷阱与最低收入陷阱
6 女性凝视与男性凝视
7 潘多拉魔盒
1 证明任何事情的方法——p 值操控
p 值假设
一个大学生,一个月会上 100 次课,辅导员一个月查一次课,某个月的最后一次课,他查课正好查到你了,你说:「这是我这个月第一次逃课。」,他说:「你放屁,你肯定每节课都逃,按逃 100 次课处理。」
辅导员这样的做法合理吗?
所谓 p 值检验,就是设定一个 p 值,比如 0.05,这是一个比较小的数字,当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低于这个值时,可以认为足够推翻原假设。
在假设你说的话是真的情况下,也就是假设这是你这个月第一次逃课,那么你被辅导员查到的概率是 0.01,鉴于辅导员一个月就查一次课,刚好你就逃了这节课的概率是 0.01,这个概率足够小,低于 0.05,可以认为原假设不成立,这根本不是你第一次逃课了。
p 值操控
p 值操控,就是做足够多的实验,肯定会遇上小概率事件,然后剔除掉那些大概率事件,这样,你可以证明任何事情。
例如,辅导员说他一个月就查一次课,但其实他每节课都查呢?你确实是第一次逃课,但由于他每节课都查,你肯定会被查出一次逃课,这时辅导员他说他一个月只查一次,概率为 0.01,否定了这是你第一次逃课的说法。
2 少数战胜多数的情况
在足球中,左利脚的人对上右利脚的人会更有优势,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抗右利脚的人,右利脚的人很少对抗左利脚的人,简单地说,大家都习惯防守对手的右侧,但左利脚的人习惯从左侧进攻。
在纯粹的竞争规则下,左撇子和右撇子的人数应该是五五开的,因为一旦有一方人数少于另一方,人数少的那一方在竞争中就会更有优势。
但这个世界除了竞争,还存在着合作,世界上大多数事物都是为右撇子设计的。
这也许是为什么直到现在,左撇子的人还一直存在,但也只有小部分。
3 不要用消费代替你本该付出的东西
平时在看 b 站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看 iPad 的绘画视频,有人问 up 主用的什么笔刷、什么类纸膜,却没人问他学习绘画多少年。
人们似乎对消费怀揣着这样一种美好的憧憬:只要我买了什么东西,我的生活就可以怎样变得更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觉得买东西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比使用这件东西更快乐。
你下单了一台跑步机,幻想着自己以后可以很方便地每天跑步,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能拥有苗条身材,这种幻想使你感到快乐。
可跑步机买回来只是第一步,还是需要实打实地去用才能有效果,你刚站上去跑了几分钟,感到太累了,于是你停止了,这时你并没有感受到当初买它的那种快乐。
如果你想拥有好的身材,你需要的不是跑步机、健身房会员卡、lululemon 的运动内衣和瑜伽裤,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训练与坚持。
如果你想拥有好皮肤,你需要的不是贵妇护肤品,而是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长期的运动。
如果你想拥有丰富的精神涵养,你需要的不是各种付费栏目、知识视频,而是有一颗能够深度思考的心。
不要用消费代替你本该付出的,消费的产品只是敲门砖或是锦上添花,你付出的努力才是成功关键。
4 多思考问题,少推崇主义
主义,在英文里的后缀是「-ism」,代表着一种主张,主义本身是非此即彼的,是一件事物的一体两面,例如唯物主义的对立面是唯心主义,现实主义的对立面是浪漫主义。
虽然主义本身是非此即彼的,但实行主义的人不是,例如大多数人都说自己是唯物主义,但不可能存在一个人是完全唯物的,他的生活总存在一些唯心的时刻。
主义并不代表一种客观的东西,而是代表主观上的偏好,简单地说,主义并不来自知识,而是来自「相信」,因此,主义常常与信仰挂钩。
主义的作用,在于我们无法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时,确定一种可执行的思路,它不需要是正确的,只需要你相信它是正确的。
但相对地,主义让我们忽略了许多细节,主义就相当于「站队」、「喊口号」,作为一种思维模型,也许它在 80% 的情况下是正确的,但主义就是把这个概率拉到 100%,选择了某种主义,也就意味着从客观走向了主观。
现在有很多人推崇「不婚主义」,你不婚就不婚,干嘛非得扯上主义,如果这也能算得上是主义,那么我可以如法炮制,推崇「甜粽子主义」、「咸粽子主义」、「汤圆主义」、「饺子主义」。
一个真正想清楚问题,决定了一生不婚的人,是能够看到结婚与不结婚不同的优缺点,权衡对比,选择了不结婚的人,而不是一个想当然相信结婚就是百害而无一利,说着推崇不婚主义的人。
多思考问题,少推崇主义。
5 脱贫为什么困难:福利陷阱与最低收入陷阱
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因为贫穷而无法正常生活的人们,国家当然会实施一些政策来帮助他们脱贫,但是,一些旨在帮助他们脱贫的政策可能会导致他们更加地贫穷。
福利陷阱
最简单的政策就是,调查收入低于某个值的人群,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帮助。
假设收入低于 1000 人每个月都会得到 1000 元补贴,当一个人尝试去工作,每月挣 1500,只比不工作多了 500 元,极大得打击了工作积极性。
最低收入陷阱
上面那个人,每个月累死累活只能挣 1500 元,政府为了帮助他这样的人,决定实施一项政策:任何工作的收入不得低于 2000 元。
幻想:由于最低收入的限制,他的工资将会被提高到 2000 元。
现实:他失业了。
因为虽然公司不能够再给员工发 2000 以下工资,但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要招员工,公司认为他的工作价值就值 1500 元。
他本来觉得 1500 元也能接受,但政府的政策却不允许他们拿这么低的工资。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学到一点经验。
行动之前要明确目的,不要只看直接效果,也要看间接效果。
如何更好帮助贫困人群
为解决福利陷阱问题,有人提出取消任何福利,这样人们才有动力去工作,才能打破贫困的循环。
但这样显然是不人道的,因为的确有一部分人,无法凭自己生存下去。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给所有人提供平等的福利,这样,工作收入只会补充福利,而不会取代福利,不过这会对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压力。
6 女性凝视与男性凝视
什么是凝视
「凝视」来源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一个「全景敞视监狱」的概念。
全景敞视监狱,是一个囚犯随时可能被监视,且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监视的情况下,监视者对囚犯的监视,会内化为囚犯对自我的监管。
凝视的特征
凝视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权力的巨大差异,如果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与他权力相等的人,对方完全可以不 care 他。
社会中,所有人都在观看所有人,但只有权力高的人对权力低的人的观看才能形成凝视。
凝视的另一大特征就是,这些条条框框是客体自己给自己施加的,而不是权力主体逼迫客体。
男性凝视
男性凝视是女性借鉴了凝视理论后发展出的理论,理论大意是,在当下社会中,男性的权力高于女性,男性成为权力主体,女性成为了客体,从而使得男性的审美和偏好,能够凌驾于女性自身的偏好之上,男性可以通过「凝视」来控制、规训女性女性。
从前虽然男人看女人,女人也看男人,但男人并不怎么会被女人的目光影响,女人却会被男性影响。
女性凝视
有了男性凝视概念,随着女性的地位提高,也自然有了女性凝视。
女性经济地位和消费地位的提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更多面向女性的商品,这些商品以前是赚不了什么钱的,现在却非常赚钱。
7 潘多拉魔盒
潘多拉魔盒的故事
希腊神话中,宙斯因气愤普罗米修斯偷走火种,决定消灭普罗米修斯创造的人类,但他不能直接动手,他想要人类自己犯错,顺理成章地惩罚人类。
于是宙斯让匠神用黏土制造了一个人类女性,名为「潘多拉」,他让众神分别赐予潘多拉一个美好的品质,而宙斯给了潘多拉好奇心。
与潘多拉一同制造的,就是潘多拉魔盒,宙斯又让众神往潘多拉魔盒里放入一个相反的品质,雅典娜看穿了宙斯的计划,于是她放入了「渺茫的希望」,宙斯没有多想,把渺茫的希望当作一个不好的品质。
潘多拉与众神有一个约定,那就是永远不要打开潘多拉魔盒,这喻示着人类对神的敬畏,但潘多拉拥有宙斯给的好奇心,最终还是打开了魔盒。
魔盒打开后,各种灾难诅咒降临人间,但还是一个诅咒没有从魔盒里出来,那就是雅典娜所放入的「渺茫的希望」。
死亡并不是最强大的诅咒,痛苦地活着才是。
渺茫的希望既是一个诅咒,也是一个祝福,这个诅咒要由人类来决定是否接受,选择死得痛快,还是痛苦地存延下去。
潘多拉魔盒的寓意
潘多拉魔盒常被用来寓示着「好奇心害死猫」,但我更喜欢的是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关于渺茫的希望的部分。
我认为这种不惜一切代价,强烈地想要活下来的欲望非常伟大,能够清晰地了解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
怎样理解这里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呢?客观条件就是,生活的确很痛苦,主观意愿是我想要哪怕是渺茫的希望,来支撑我活下去。
我喜欢这一段的原因是我意识到生活也是这样,长大后,逐渐意识到客观条件——我这一生也许都是平凡的,但仍然怀着主观意愿——朝着伟大的目标前进。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公众号「唐夕洲」或 newsletter 可以第一时间接收更新。
加入微信读者群 or 和作者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