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分享欲绑架
- 脱敏
- 写邮件困难,发微信上瘾
- FOMO
- 爱因斯坦的教育观
- 震耳欲聋的安静
- 生活如潮水往复
1 分享欲绑架
要想把一个事情正名化,首先要从概念上精心设计,「分享欲」这个词简直是一个狡猾之人的作品
明明是自己想要输出一些内容,首先就不是「吐槽」、「转发」等,而是「分享」,「分享」这个词意味着「我本来可以不那么做的,我是在乎你才这么做的」,我本来可以自己独享这些东西,但是我选择慷慨把它分享给了你
但从被「分享」的那个人来看,真的是这样吗?
被分享的人往往不了解分享的人所说的东西,还要费劲心思思考怎么恰当地回复对方,但是分享的人往往还不在乎被分享的人如何回复,他们只是想要找个窗口输出一些内容
但是,如果稍微表现得一些漫不经心,就会背负「冷淡」、「敷衍」的骂名
从这个角度看,「分享」完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剥削
再来说说「欲」这个字,我们常常会说「食欲」、「性欲」,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控制的,让「分享」这件事更加正名化
要我来说,「分享欲」这个词的真正名字其实是「吐槽瘾」,不顾别人的感受,一味想输出自己的观点,并以此成瘾
如果只是写文章发到各个平台上,别人可以爱看不看,但向某一个人发起对话,别人就不得不回应你
还有一句很流氓的话,「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
可这分享欲真的是对于特定的某个人的吗,别欺骗自己了,你只是想向你的伴侣吐槽,如果没有伴侣,你就会向你的朋友吐槽,如果没有朋友,你就会向你的爸妈吐槽,浪漫难道是可以无差别共享的吗?
2 脱敏
「脱敏」,指个体经过反复的刺激后,对这种刺激逐渐失去敏感度和反应能力的现象
你越是能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脱敏,你也就能活得更加从容
一件事情,它就在那里,重要的是你对它拥有怎样的反应,本来无一物,何必太敏感,不管是那些困扰你的事情,还是刺激你的事情,试着对它们脱敏
脱敏并不意味着完全忽视某些刺激,而是降低你的应激,让事情落到你能够从容处理的区间
3 写邮件困难,发微信上瘾
许多人喜欢在微信上聊工作,因为只有在微信上,他不需要事先梳理自己的想法,边聊边想
倘若你要是让他完整写一篇邮件,他就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个字
因为他无法在一封邮件里逻辑清晰地梳理好想法,并完整地表达出来,他需要微信里聊天,需要别人在中途不断追问他,他才能道出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你自己思考 30 分钟,把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完整地写在一封邮件里,我花 3 分钟就能看完,两个人一共花了 33 分钟
你自己还没有思考清楚,就直接在微信里和我聊,拉着我陪你一起思考 30 分钟,两个人一共花费一个小时
即使你有非常要好的朋友愿意陪你一起聊天,总会有你想聊而对方不想聊的问题
所以有时候你真的不能怪别人不想和你聊,不想接受你的观点
如果你还是在微信上聊工作的事情,当别人想回顾一下聊了什么内容时,就不得不把聊天记录全部回看一遍,如果聊的内容多了,还不得不在聊的时候写一篇纲领,如果你是甲方还好,如果你是乙方,真的会败坏好感
多写邮件,少发微信
4 FOMO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道:
我想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在今后生活中能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需求太多样化了,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
除此之外,我认为更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
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初高中时期,大家在学校除了学习几乎都没有可做的事,每个月都会月考,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在年级、班级里的排名,看到其他的排名
于是我对每个人的印象总是掺杂着他的排名,路上遇到一个人,我就会在心里想:「他成绩比我好,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或者是想起他成绩没我好,不自主地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上了大学才看得到,有的人会弹吉他,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身材管理得很好,这些似乎都是在初高中不会选择去看到的事情,我不禁质问自己,如果自己真的在世俗的标准上比许多人成功,为什么我没有感到快乐?
现在有太多大学生,在学校 4 年学到的知识,毕业根本用不上,并且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中,大多数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都是可以在需要时才去学的,你就是把一条狗在工位上拴 3 个月,它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现在我衡量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准是:有热爱的事情可以投入,坚持运动保持好身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拥有自由的时间,曾经视为一切的事业和财富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5 爱因斯坦的教育观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道:
我想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在今后生活中能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需求太多样化了,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
除此之外,我认为更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
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初高中时期,大家在学校除了学习几乎都没有可做的事,每个月都会月考,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在年级、班级里的排名,看到其他的排名
于是我对每个人的印象总是掺杂着他的排名,路上遇到一个人,我就会在心里想:「他成绩比我好,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或者是想起他成绩没我好,不自主地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上了大学才看得到,有的人会弹吉他,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身材管理得很好,这些似乎都是在初高中不会选择去看到的事情,我不禁质问自己,如果自己真的在世俗的标准上比许多人成功,为什么我没有感到快乐?
现在有太多大学生,在学校 4 年学到的知识,毕业根本用不上,并且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中,大多数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都是可以在需要时才去学的,你就是把一条狗在工位上拴 3 个月,它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现在我衡量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准是:有热爱的事情可以投入,坚持运动保持好身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拥有自由的时间,曾经视为一切的事业和财富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6 震耳欲聋的安静
当一个人内心的声音不和谐时,是无法忍受安静的「吵闹」的,当你周围没有声音时,你很难把情绪排除在外
许多人觉得自己太忙,缺少自由时间,但当他们真的拥有大块的自由时间时,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只能找点娱乐方式 killing time
当你是一个打工人时,你是一个「执行者」,上级安排什么任务,你照做就好了
但当你有了自由时间,你不但是一个「执行者」,也是一个「设计者」,你需要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自己再去完成它
身为一个设计者,你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要这件事情、有没有必要、底层逻辑是什么,这种思考会也许让你感到痛苦
当你不得不面对安静时,逃避不会再变得那么简单了
7 生活如潮水往复
生活中每天经历的事就如同在海边散步不停歇地打来的浪花。
你走在海滩上,海浪向你打来,你以为灾难要来了,疯狂向海边逃离,但海浪只是没过了你的脚踝。
海浪退去,你以为灾难已经解决,生活终于安定了,自己以后的人生将会一往无前。
但海浪又打了过来,你又开始逃离海边,海浪退去,你又松了一口气。
你质问:「生活是恶意的吗?」
不,生活是无意的,你的情绪随着潮起潮落而跌宕起伏,但这就是生活的规律而已,生活不对你有恶意,也不对你有善意,生活是无意的,你需要学会从容地接受这一切
在公众号「唐夕洲」或 newsletter 可以第一时间接收更新。
加入微信读者群 or 和作者聊聊
## 目录
- 分享欲绑架
- 脱敏
- 写邮件困难,发微信上瘾
- FOMO
- 爱因斯坦的教育观
- 震耳欲聋的安静
- 生活如潮水往复
1 分享欲绑架
要想把一个事情正名化,首先要从概念上精心设计,「分享欲」这个词简直是一个狡猾之人的作品
明明是自己想要输出一些内容,首先就不是「吐槽」、「转发」等,而是「分享」,「分享」这个词意味着「我本来可以不那么做的,我是在乎你才这么做的」,我本来可以自己独享这些东西,但是我选择慷慨把它分享给了你
但从被「分享」的那个人来看,真的是这样吗?
被分享的人往往不了解分享的人所说的东西,还要费劲心思思考怎么恰当地回复对方,但是分享的人往往还不在乎被分享的人如何回复,他们只是想要找个窗口输出一些内容
但是,如果稍微表现得一些漫不经心,就会背负「冷淡」、「敷衍」的骂名
从这个角度看,「分享」完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剥削
再来说说「欲」这个字,我们常常会说「食欲」、「性欲」,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控制的,让「分享」这件事更加正名化
要我来说,「分享欲」这个词的真正名字其实是「吐槽瘾」,不顾别人的感受,一味想输出自己的观点,并以此成瘾
如果只是写文章发到各个平台上,别人可以爱看不看,但向某一个人发起对话,别人就不得不回应你
还有一句很流氓的话,「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
可这分享欲真的是对于特定的某个人的吗,别欺骗自己了,你只是想向你的伴侣吐槽,如果没有伴侣,你就会向你的朋友吐槽,如果没有朋友,你就会向你的爸妈吐槽,浪漫难道是可以无差别共享的吗?
2 脱敏
「脱敏」,指个体经过反复的刺激后,对这种刺激逐渐失去敏感度和反应能力的现象
你越是能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脱敏,你也就能活得更加从容
一件事情,它就在那里,重要的是你对它拥有怎样的反应,本来无一物,何必太敏感,不管是那些困扰你的事情,还是刺激你的事情,试着对它们脱敏
脱敏并不意味着完全忽视某些刺激,而是降低你的应激,让事情落到你能够从容处理的区间
3 写邮件困难,发微信上瘾
许多人喜欢在微信上聊工作,因为只有在微信上,他不需要事先梳理自己的想法,边聊边想
倘若你要是让他完整写一篇邮件,他就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个字
因为他无法在一封邮件里逻辑清晰地梳理好想法,并完整地表达出来,他需要微信里聊天,需要别人在中途不断追问他,他才能道出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你自己思考 30 分钟,把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完整地写在一封邮件里,我花 3 分钟就能看完,两个人一共花了 33 分钟
你自己还没有思考清楚,就直接在微信里和我聊,拉着我陪你一起思考 30 分钟,两个人一共花费一个小时
即使你有非常要好的朋友愿意陪你一起聊天,总会有你想聊而对方不想聊的问题
所以有时候你真的不能怪别人不想和你聊,不想接受你的观点
如果你还是在微信上聊工作的事情,当别人想回顾一下聊了什么内容时,就不得不把聊天记录全部回看一遍,如果聊的内容多了,还不得不在聊的时候写一篇纲领,如果你是甲方还好,如果你是乙方,真的会败坏好感
多写邮件,少发微信
4 FOMO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道:
我想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在今后生活中能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需求太多样化了,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
除此之外,我认为更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
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初高中时期,大家在学校除了学习几乎都没有可做的事,每个月都会月考,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在年级、班级里的排名,看到其他的排名
于是我对每个人的印象总是掺杂着他的排名,路上遇到一个人,我就会在心里想:「他成绩比我好,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或者是想起他成绩没我好,不自主地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上了大学才看得到,有的人会弹吉他,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身材管理得很好,这些似乎都是在初高中不会选择去看到的事情,我不禁质问自己,如果自己真的在世俗的标准上比许多人成功,为什么我没有感到快乐?
现在有太多大学生,在学校 4 年学到的知识,毕业根本用不上,并且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中,大多数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都是可以在需要时才去学的,你就是把一条狗在工位上拴 3 个月,它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现在我衡量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准是:有热爱的事情可以投入,坚持运动保持好身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拥有自由的时间,曾经视为一切的事业和财富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5 爱因斯坦的教育观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道:
我想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在今后生活中能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需求太多样化了,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
除此之外,我认为更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
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初高中时期,大家在学校除了学习几乎都没有可做的事,每个月都会月考,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在年级、班级里的排名,看到其他的排名
于是我对每个人的印象总是掺杂着他的排名,路上遇到一个人,我就会在心里想:「他成绩比我好,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或者是想起他成绩没我好,不自主地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上了大学才看得到,有的人会弹吉他,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身材管理得很好,这些似乎都是在初高中不会选择去看到的事情,我不禁质问自己,如果自己真的在世俗的标准上比许多人成功,为什么我没有感到快乐?
现在有太多大学生,在学校 4 年学到的知识,毕业根本用不上,并且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中,大多数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都是可以在需要时才去学的,你就是把一条狗在工位上拴 3 个月,它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现在我衡量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准是:有热爱的事情可以投入,坚持运动保持好身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拥有自由的时间,曾经视为一切的事业和财富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6 震耳欲聋的安静
当一个人内心的声音不和谐时,是无法忍受安静的「吵闹」的,当你周围没有声音时,你很难把情绪排除在外
许多人觉得自己太忙,缺少自由时间,但当他们真的拥有大块的自由时间时,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只能找点娱乐方式 killing time
当你是一个打工人时,你是一个「执行者」,上级安排什么任务,你照做就好了
但当你有了自由时间,你不但是一个「执行者」,也是一个「设计者」,你需要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自己再去完成它
身为一个设计者,你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要这件事情、有没有必要、底层逻辑是什么,这种思考会也许让你感到痛苦
当你不得不面对安静时,逃避不会再变得那么简单了
7 生活如潮水往复
生活中每天经历的事就如同在海边散步不停歇地打来的浪花。
你走在海滩上,海浪向你打来,你以为灾难要来了,疯狂向海边逃离,但海浪只是没过了你的脚踝。
海浪退去,你以为灾难已经解决,生活终于安定了,自己以后的人生将会一往无前。
但海浪又打了过来,你又开始逃离海边,海浪退去,你又松了一口气。
你质问:「生活是恶意的吗?」
不,生活是无意的,你的情绪随着潮起潮落而跌宕起伏,但这就是生活的规律而已,生活不对你有恶意,也不对你有善意,生活是无意的,你需要学会从容地接受这一切
在公众号「唐夕洲」或 newsletter 可以第一时间接收更新。
加入微信读者群 or 和作者聊聊
## 目录
- 分享欲绑架
- 脱敏
- 写邮件困难,发微信上瘾
- FOMO
- 爱因斯坦的教育观
- 震耳欲聋的安静
- 生活如潮水往复
1 分享欲绑架
要想把一个事情正名化,首先要从概念上精心设计,「分享欲」这个词简直是一个狡猾之人的作品
明明是自己想要输出一些内容,首先就不是「吐槽」、「转发」等,而是「分享」,「分享」这个词意味着「我本来可以不那么做的,我是在乎你才这么做的」,我本来可以自己独享这些东西,但是我选择慷慨把它分享给了你
但从被「分享」的那个人来看,真的是这样吗?
被分享的人往往不了解分享的人所说的东西,还要费劲心思思考怎么恰当地回复对方,但是分享的人往往还不在乎被分享的人如何回复,他们只是想要找个窗口输出一些内容
但是,如果稍微表现得一些漫不经心,就会背负「冷淡」、「敷衍」的骂名
从这个角度看,「分享」完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剥削
再来说说「欲」这个字,我们常常会说「食欲」、「性欲」,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控制的,让「分享」这件事更加正名化
要我来说,「分享欲」这个词的真正名字其实是「吐槽瘾」,不顾别人的感受,一味想输出自己的观点,并以此成瘾
如果只是写文章发到各个平台上,别人可以爱看不看,但向某一个人发起对话,别人就不得不回应你
还有一句很流氓的话,「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
可这分享欲真的是对于特定的某个人的吗,别欺骗自己了,你只是想向你的伴侣吐槽,如果没有伴侣,你就会向你的朋友吐槽,如果没有朋友,你就会向你的爸妈吐槽,浪漫难道是可以无差别共享的吗?
2 脱敏
「脱敏」,指个体经过反复的刺激后,对这种刺激逐渐失去敏感度和反应能力的现象
你越是能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脱敏,你也就能活得更加从容
一件事情,它就在那里,重要的是你对它拥有怎样的反应,本来无一物,何必太敏感,不管是那些困扰你的事情,还是刺激你的事情,试着对它们脱敏
脱敏并不意味着完全忽视某些刺激,而是降低你的应激,让事情落到你能够从容处理的区间
3 写邮件困难,发微信上瘾
许多人喜欢在微信上聊工作,因为只有在微信上,他不需要事先梳理自己的想法,边聊边想
倘若你要是让他完整写一篇邮件,他就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个字
因为他无法在一封邮件里逻辑清晰地梳理好想法,并完整地表达出来,他需要微信里聊天,需要别人在中途不断追问他,他才能道出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你自己思考 30 分钟,把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完整地写在一封邮件里,我花 3 分钟就能看完,两个人一共花了 33 分钟
你自己还没有思考清楚,就直接在微信里和我聊,拉着我陪你一起思考 30 分钟,两个人一共花费一个小时
即使你有非常要好的朋友愿意陪你一起聊天,总会有你想聊而对方不想聊的问题
所以有时候你真的不能怪别人不想和你聊,不想接受你的观点
如果你还是在微信上聊工作的事情,当别人想回顾一下聊了什么内容时,就不得不把聊天记录全部回看一遍,如果聊的内容多了,还不得不在聊的时候写一篇纲领,如果你是甲方还好,如果你是乙方,真的会败坏好感
多写邮件,少发微信
4 FOMO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道:
我想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在今后生活中能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需求太多样化了,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
除此之外,我认为更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
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初高中时期,大家在学校除了学习几乎都没有可做的事,每个月都会月考,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在年级、班级里的排名,看到其他的排名
于是我对每个人的印象总是掺杂着他的排名,路上遇到一个人,我就会在心里想:「他成绩比我好,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或者是想起他成绩没我好,不自主地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上了大学才看得到,有的人会弹吉他,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身材管理得很好,这些似乎都是在初高中不会选择去看到的事情,我不禁质问自己,如果自己真的在世俗的标准上比许多人成功,为什么我没有感到快乐?
现在有太多大学生,在学校 4 年学到的知识,毕业根本用不上,并且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中,大多数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都是可以在需要时才去学的,你就是把一条狗在工位上拴 3 个月,它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现在我衡量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准是:有热爱的事情可以投入,坚持运动保持好身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拥有自由的时间,曾经视为一切的事业和财富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5 爱因斯坦的教育观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道:
我想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在今后生活中能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需求太多样化了,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
除此之外,我认为更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
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初高中时期,大家在学校除了学习几乎都没有可做的事,每个月都会月考,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在年级、班级里的排名,看到其他的排名
于是我对每个人的印象总是掺杂着他的排名,路上遇到一个人,我就会在心里想:「他成绩比我好,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或者是想起他成绩没我好,不自主地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上了大学才看得到,有的人会弹吉他,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身材管理得很好,这些似乎都是在初高中不会选择去看到的事情,我不禁质问自己,如果自己真的在世俗的标准上比许多人成功,为什么我没有感到快乐?
现在有太多大学生,在学校 4 年学到的知识,毕业根本用不上,并且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中,大多数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都是可以在需要时才去学的,你就是把一条狗在工位上拴 3 个月,它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现在我衡量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准是:有热爱的事情可以投入,坚持运动保持好身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拥有自由的时间,曾经视为一切的事业和财富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6 震耳欲聋的安静
当一个人内心的声音不和谐时,是无法忍受安静的「吵闹」的,当你周围没有声音时,你很难把情绪排除在外
许多人觉得自己太忙,缺少自由时间,但当他们真的拥有大块的自由时间时,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只能找点娱乐方式 killing time
当你是一个打工人时,你是一个「执行者」,上级安排什么任务,你照做就好了
但当你有了自由时间,你不但是一个「执行者」,也是一个「设计者」,你需要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自己再去完成它
身为一个设计者,你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要这件事情、有没有必要、底层逻辑是什么,这种思考会也许让你感到痛苦
当你不得不面对安静时,逃避不会再变得那么简单了
7 生活如潮水往复
生活中每天经历的事就如同在海边散步不停歇地打来的浪花。
你走在海滩上,海浪向你打来,你以为灾难要来了,疯狂向海边逃离,但海浪只是没过了你的脚踝。
海浪退去,你以为灾难已经解决,生活终于安定了,自己以后的人生将会一往无前。
但海浪又打了过来,你又开始逃离海边,海浪退去,你又松了一口气。
你质问:「生活是恶意的吗?」
不,生活是无意的,你的情绪随着潮起潮落而跌宕起伏,但这就是生活的规律而已,生活不对你有恶意,也不对你有善意,生活是无意的,你需要学会从容地接受这一切
在公众号「唐夕洲」或 newsletter 可以第一时间接收更新。
加入微信读者群 or 和作者聊聊